教育教学

相关链接:

教室安排

课程信息

当前位置: 首页 > 教育教学 > 研究生教育 > 课程信息

再生医学导论  183M1002H

学期:2016-2017学年秋 | 课程属性:一级学科核心课 | 任课教师:胡宝洋等
课程编号: 183M1002H 课时: 50 学分: 3.5
课程属性: 一级学科核心课 主讲教师:胡宝洋等
英文名称: Introductory Course toRegenerative Medicine

教学目的、要求

再生医学(regenerative medicine)是基于生命科学、医学、药学、材料科学等形成的一门新兴和前沿交叉学科,主要研究组织器官结构、发生、病损修复与再生机制,开发创新的医疗手段,从而实现受损组织和器官的再生、修复及功能重建。由于其多学科交叉的特性,再生医学的内涵也不断扩大,在应用领域既包括组织工程、基因治疗和微生态治疗等相对成熟的治疗手段,也包括正在进行探索的新策略,如通过移植功能细胞或其前体替代受损组织;基于干细胞与生物材料建立生物化人工组织或器官移植替代受损器官;通过药物手段诱导受损组织的原位再生等。
本课程从再生医学所涉及的各个不同方面,对再生医学的历史、发展现状与趋势、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基础与临床转化中的面临的问题与挑战等进行整体介绍,使学生能够全面理解并掌握再生医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了解各种组织系统中已经完成和正在开展的基础与临床研究、基础与临床怎样相互提示、已经取得的进展与治疗前景,熟悉再生医学研究中的新技术和新理论,了解再生医学领域目前面临的科学问题与挑战。

预修课程

发育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基础医学、分子生物学、免疫学

教 材

再生生物学与再生医学(科学出版社,David L. Stocum著,庞希宁、付小兵主译,2015年第一版)

主要内容

绪论(3学时,教师:胡宝洋)
1.	再生医学的概念、发展历史与研究现状
1.1再生医学的概念与范畴
1.2再生医学的发展简史
1.3再生医学的研究现状
2.	再生医学亟待解决的问题和发展趋势
2.1再生医学亟待解决的问题
2.2   再生医学的发展趋势
第一部分  再生医学的生物学和分子机制(3学时,教师:胡宝洋)
3.	再生的进化起源
3.1再生现象
3.2再生现象的起源和维持
3.3不同动物再生能力的比较
4.	组织水平的再生机制
4.1脊椎动物组织水平的再生机制
4.2组织再生中影响去分化与转分化的因素
4.3生长因子与创伤修复
4.4   再生能力的细胞信号转导途径
4.5   免疫与再生
5.	组织(器官)重建
5.1发育中的位置记忆
5.2再生中的位置记忆
5.3组织(器官)的重建
第二部分  组织再生的生物学基础与临床应用 (23学时,教师:刘长梅、滕兆乾)
6.	皮肤、毛发、牙组织与角膜的再生医学(3学时教师:刘长梅)
6.1 皮肤修复
6.2毛发再生
6.3牙齿和牙周组织的修复
6.6角膜再生
7.  神经组织的再生医学
7.1 周围神经的再生(3学时教师:刘长梅)
7.1.1 周围神经结构特点与再生基本过程
7.1.2 促进周围神经再生的策略
7.1.3 周围神经组织工程研究及应用
7.2 中枢神经的再生(6学时教师:刘长梅)
7.2.1 中枢神经损伤与再生的生物学基础
7.2.2脊髓损伤的再生治疗
7.2.3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再生治疗
8.  消化、呼吸及泌尿组织的再生医学(3学时教师:滕兆乾)
8.1 消化、呼吸及泌尿组织再生的生物学基础
8.1.1 消化道上皮、肝脏与胰腺
8.1.2 肺泡上皮细胞
8.1.3 肾脏与泌尿系统
8.2 消化、呼吸及泌尿组织的再生医学
8.2.1 消化系统的再生治疗
8.2.2呼吸系统的再生治疗
8.2.3泌尿系统的再生治疗
9.  肌肉骨骼组织的再生医学(3学时教师:滕兆乾)
9.1 肌肉骨骼组织再生的生物学基础
9.1.1 骨骼肌的再生
9.1.2 骨骼的再生
9.1.3 关节软骨的修复
9.1.3 肌腱和韧带的修复
9.2 肌肉骨骼组织的再生医学
9.2.1 肌肉的再生治疗
9.2.2半月板和关节软骨的再生治疗
9.2.3骨骼的再生治疗
9.2.3肌腱和韧带的再生治疗
10.  造血和心血管组织的再生医学
10.1 造血和心血管组织再生的生物学基础(3学时教师:滕兆乾)
10.1.1 造血细胞的再生
10.1.2 血管再生
10.1.3 心肌再生
10.2 造血和心血管组织的再生医学(2学时教师:滕兆乾)
10.2.1 造血系统疾病的再生治疗
10.2.2血管的再生治疗
10.2.3保护和再生心肌的方法
第三部分   细胞、组织、器官移植与功能重建(6学时,教师:胡宝洋)
11.  细胞、组织、器官移植的基本理论
11.1 常见的细胞、组织、器官移植
11.2 细胞、组织、器官移植存在的问题
11.3 细胞、组织、器官移植的途径
12.  细胞、组织、器官移植的原则与规范
12.1 移植供者的选择
12.2移植受者的选择
12.3 组织相容性配型
12.4移植物获得和保存的原则
13.  组织器官移植后生理性能重建
13.1 生理性能重建的机制
13.2影响生理性能重建的因素
13.3 组织器官移植术后并发症
13.4移植物获得和保存的原则
13.5实现组织器官生理性能重建的措施

第四部分 生物材料与再生医学  (6学时,教师:唐铁山)
14.  生物材料的概念、种类与生物相容性
14.1 人工合成高分子材料
14.2 天然生物材料
14.3 生物材料的生物相容性
14.3.1 生物材料与机体的相互作用
14.3.2生物相容性的内容
14.3.3生物相容性的评价
15.  生物材料诱导细胞迁移和分化中的作用
15.1 生物材料诱导细胞迁移作用
15.1.1细胞迁移的基本步骤
15.1.2 生物材料的理化特性对细胞迁移的影响
15.1.3生物材料的拓扑结构对细胞迁移的影响
15.2生物材料诱导细胞诱导细胞分化作用及组织再生
15.2.1 生物材料的物理特性诱导细胞分化
15.2.2 生物材料的生物化学特性与细胞分化
16.  生物材料在组织再生中的应用
16.1 生物材料在软组织再生中的应用
16.1.1 皮肤
16.1.2 软骨
16.1.3 韧带与肌腱
16.1.4 血管
16.2 生物材料在硬组织再生中的应用
16.2.1 骨骼
16.2.2 牙齿
第五部分  再生医学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3学时,教师:胡宝洋)
17.  标准化组织工程产品的生产
17.1 组织工程产品
17.2组织工程产品标准化的研究
17.1 标准的分类
18.生物学问题和挑战
18.1 移植细胞来源和生物化人工组织构建
18.2 可再生细胞的扩增和定向分化
18.3 生物化人工组织构建中的挑战
18.4 免疫排斥的挑战
18.5 化学诱导再生中的挑战
18.6 治疗疾病的挑战
19.  伦理学问题与挑战
20.  法律法规的健全
第六部分 衰老与再生(3学时,教师:刘光慧)
21.衰老与衰老相关疾病
21.1衰老的遗传和表观遗传基础
21.2 衰老相关疾病
22.干细胞耗竭与衰老
22.1 干细胞耗竭的分子机制
22.2 衰老和衰老相关疾病的再生医学干预
考试(3课时)

教学手段与方法:课堂授课
考核方式:课堂表现(15%)+ 课后作业(15%)+ 闭卷考试(70%)

参考文献

1. 再生医学 (人民卫生出版社,丁斐、刘伟、顾晓松主编, 2012年第一版);
2. 再生医学 (人民卫生出版社,付小兵、王正国、吴祖泽主编, 2013年第一版)

授课时间: 星期二, 第5、6、7节
授课地点: 教2-336
授课周次: 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

版权所有©中国科学院大学

地址:北京市怀柔区雁栖湖东路1号 邮编:101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