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教学

相关链接:

教室安排

课程信息

当前位置: 首页 > 教育教学 > 研究生教育 > 课程信息

生理学  181M1004H

学期:2016-2017学年秋 | 课程属性:一级学科核心课 | 任课教师:周光飚等
课程编号: 181M1004H 课时: 52 学分: 3.5
课程属性: 一级学科核心课 主讲教师:周光飚等
英文名称: Physiology

教学目的、要求

生理学是研究机体生命活动各种现象及其功能活动规律的科学,也是一门重要的医学基础课,其基本内容包括生命活动的现象、过程、规律、机制以及影响因素等。通过本课程教学,使学生认识人体各器官、系统的基本功能,机体活动的整体性以及机体与环境的对立统一关系,并适当介绍当前生理科学的重大科学发现及新学说、新进展,使学生对生理科学的世界先进水平有所了解,为今后从事与病理学、药理学和临床有关的研究课题奠定基础。
要求学生牢固掌握生理学的重点知识,并能融会变通地应用到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中;熟悉生理学与其他学科相互交叉、辉映的内容,并有明确的印象;了解生理学的新近展和新的研究方法等。

预修课程

细胞生物学、遗传学、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等

教 材

生理学(8年制)第3版

主要内容

第一部分绪论(2学时,教师:周光飚)
1.机体的功能构成、内环境及其稳态
1.1生理学的研究对象、任务及常用的研究方法
1.2 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
1.3 机体的内环境、稳态和生物节律
1.4 机体生理功能的调节及人体内自动控制系统
重点:
内环境和稳态:人体生理功能活动的主要调节方式;生理功能的反馈控制
难点:
内环境和稳态:生理功能的正、负反馈控制
第二部分细胞的基本功能(4学时,教师:唐铁山)
2.1 细胞膜的结构与物质转运功能
2.2 细胞的信号转导
2.3 细胞的生物电活动
2.3.1 静息电位
2.3.2 动作电位
2.3.3 电紧张电位和局部电位
2.4 肌细胞的兴奋和收缩
2.4.1 骨骼肌细胞的兴奋和收缩
2.4.2 心肌细胞的兴奋和收缩
2.4.3 平滑肌细胞的兴奋和收缩
重点:
细胞的跨膜物质转运和信号转导;静息电位与动作电位;骨骼肌的收缩
难点:
跨膜信号转导;静息电位与动作电位的形成机制;骨骼肌的收缩原理
第三部分神经系统的功能(8学时,教师:唐铁山)
3.1 组成神经系统的细胞及其一般功能
3.1.1 神经元和神经纤维
3.1.2 神经胶质细胞
3.2 神经系统功能活动的基本原理
3.2.1 突触传递的过程
3.2.2 神经递质和受体
3.2.3 反射活动的基本过程和一般特性
3.3 神经系统的感觉功能
3.3.1 感觉概述
3.3.2 躯体和内脏感觉
3.3.3 视觉
3.3.4 听觉
3.3.5 平衡感觉
3.3.6 嗅觉和味觉
3.4 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3.4.1 运动的中枢调控功能概述
3.4.2 脊髓在姿势调节中的作用
3.4.3 脑干对肌紧张和姿势的调控
3.4.4 大脑皮层的运动调节功能
3.4.5 基底神经节对运动的调节
3.4.6 小脑对运动的调节
3.5 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本能行为和情绪的调控
3.5.1 自主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3.5.2 中枢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的调控作用
3.5.3 本能行为和情绪的神经调控
3.6觉醒与睡眠
3.6.1 自发脑电活动
3.6.2觉醒与睡眠的产生
3.7 脑的高级功能
3.7.1 学习与记忆
3.7.2 大脑的语言功能
重点:
神经元和胶质细胞的功能特征;神经元间的信息传递;丘脑及其感觉投射系统;脊髓对躯体运动的调节;大脑皮质的感觉分析功能;自主神经系统的主要功能及其生理意义
难点:
神经元和神经纤维;神经元间的信息传递;神经递质与受体;突触后电位;牵张反射;神经系统的感觉功能
第四部分血液的功能(4学时,教师:周光飚)
4.1 血液生理概述与血细胞生理
4.1.1 血液生理概述
4.1.2 红细胞生理
4.1.3 白细胞生理
4.1.4 血小板生理
4.2 生理止血
4.2.1 生理性止血的基本过程
4.2.2 血液凝固与抗凝
4.2.3 纤维蛋白溶解
4.3 血型与输血原则
4.3.1 红细胞血型
4.3.2 血量与输血原则
重点:
血细胞的功能;生理性止血;抗凝与纤溶;血型的原理
难点:
血小板的功能;血液凝固;抗凝与纤溶
第五部分血液循环(5学时,教师:周光飚)
5.1 心脏的电生理学及生理学特性
5.1.1 心肌细胞的电活动
5.1.2 心肌的电生理学特性
5.1.3 心电图
5.2 心脏的泵血功能
5.2.1 心脏的泵血过程和机制
5.2.2 心脏泵血功能的储备
5.2.3 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
5.2.4心脏泵血功能评价
5.2.5 心音
5.3 血管生理
5.3.1 各类血管的功能特点
5.3.2 血流动力学
5.3.3 动脉血压和动脉脉搏
5.3.4 静脉血压和静脉回心血量
5.3.5 微循环
5.3.6 组织液的生成
5.3.7 淋巴液的生成和回流
5.4 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5.4.1 心血管活动的神经调节
5.4.2 心血管活动的体液调节
5.4.3 心血管活动的自身调节
5.5 器官循环
5.5.1 冠脉循环
5.5.2 肺循环
5.5.3 脑循环
重点:
心动周期与心音重点;心泵功能及其调节;心肌电生理特性与心电图;动脉血压及其影响因素;心血管活动的神经与体液调节
难点:
心动周期;心泵功能调节;心肌电生理特性;心血管活动的神经与体液调节
第六部分呼吸(5学时,教师:周光飚)
6.1 肺通气
6.1.1 肺通气原理
6.1.2肺通气功能的评价
6.2肺换气与组织换气
6.2.1 肺换气和组织换气的基本原理
6.2.2 肺换气
6.2.3 组织换气
6.3 氧和二氧化碳在血液中的运输
6.3.1 氧和二氧化碳在血液中的存在形式
6.3.2 氧的运输
6.3.3 二氧化碳的运输
6.4呼吸运动的调节
6.4.1 呼吸中枢与呼吸节律的形成
6.4.2 呼吸系统的反射性调节
6.4.3 特殊条件下的呼吸运动及其调节
重点:
肺通气的原理;气体交换与气体运输;呼吸反射与呼吸活动的调节
难点:
肺通气的原理;呼吸的化学感受性反射;呼吸活动的调节
第七部分消化和吸收(5学时,教师:郭明洲)
7.1 消化道功能概述
7.1.1 消化道的神经支配
7.1.2 消化道平滑肌的生理特性
7.1.3 消化系统的分泌功能
7.1.4 消化道血液循环的特点
7.2 食物在口腔和胃内的消化
7.2.1 食物在口腔的消化
7.2.2 食物在胃内的消化
7.3 小肠内消化和大肠的功能
7.3.1 小肠的化学消化与机械消化
7.3.2 大肠的功能
7.4 消化道的吸收功能
7.4.1 消化道吸收的特点
7.4.2 小肠内主要物质的吸收
7.4.3 大肠内主要物质的吸收
7.4.4 吸收的调节
重点:
消化道平滑肌的生理特性;化学性消化;主要营养物质的吸收
难点:
胃肠激素;消化液分泌的调节;营养物质的吸收
第八部分尿的生成和排出(5学时,教师:郭明洲)
8.1 肾的功能解剖及血流灌注
8.1.1 肾的功能解剖
8.1.2 神的血流灌注及其调节
8.2 肾小球的滤过功能
8.2.1 肾小球滤过膜的结构及特性
8.2.2 肾小球滤过原理
8.2.3 肾小球滤过率的调节
8.3 肾小管和集合管的物质转运功能
8.3.1 氧和二氧化碳在血液中的重吸收功能
8.3.2 氧和二氧化碳在血液中的分泌功能
8.3.3 尿液的稀释与浓缩
8.3.4 清除率
8.4 尿的排放
8.4.1 膀胱和尿道的神经支配与功能结构特征
8.4.2 排尿反射
8.5 肾对水和电解质平衡及酸碱平衡的调节
8.5.1 体内水和钠的平衡
8.5.2 机体水钠平衡的调节
8.5.3 肾在机体酸碱平衡调节中的作用
重点:
重点:肾小球的滤过;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影响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和分泌的因素;尿生成的调节;血浆清除率;排尿反射
难点:
影响肾小管、集合管吸收和分泌的因素;尿生成的体液调节和自身调节;血浆清除率的意义;排尿反射
第九部分能量代谢和体温(2学时,教师:金万洙)
9.1 能量代谢
9.1.1 机体能量的来源和利用
9.1.2 能量代谢的测定
8.1.3 影响能量代谢的主要因素
9.1.4 基础代谢
9.2 体温及其调节
9.2.1 体温
9.2.2 机体的产热
9.2.3 机体的散热
9.2.4 体温调节
重点:
影响能量代谢的因素,基础代谢率,正常体温及其生理波动
难点:
能量代谢率的测定;体温调定点学说
第十部分内分泌和生殖(10学时,教师:金万洙)
10.1 内分泌概论
10.1.1 内分泌与内分泌系统
10.1.2 激素分类及激素的特点
10.2 下丘脑-垂体的内分泌
10.2.1 下丘脑-腺垂体系统
10.2.2下丘脑-神经垂体系统
10.3 甲状腺的内分泌和钙磷代谢的内分泌调节
10.3.1 甲状腺激素的合成与代谢
10.3.2 甲状腺激素的生物学作用
10.3.3 甲状腺功能的调节
10.3.4 钙磷代谢的内分泌调节
10.4 胰岛的内分泌
10.4.1 胰岛素与胰高血糖素
10.4.2 胰岛分泌的其他激素
10.5 肾上腺的内分泌
10.5.1 肾上腺皮质的作用与分泌调节
10.5.2肾上腺髓质的作用与分泌调节
10.6 性腺的内分泌与生殖
10.6.1 睾丸的内分泌与男性生殖
10.6.2 卵巢的内分泌与女性生殖
10.7 其他组织器官的内分泌
重点:
激素的作用及其原理;生长激素、甲状腺激素、胰岛素、肾上腺皮质激素的生理作用及其分泌的调节;下丘脑-垂体轴;雄激素、雌激素、孕激素的主要生理作用;月经周期
难点:
激素作用的原理;生长激素、甲状腺激素、胰岛素、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的调节;下丘脑-垂体轴的意义;雄激素、雌激素、孕激素的主要生理作用;排卵的机制

考试(2学时)

教学手段与方法:课堂授课
考核方式:课堂表现(15%)+ 课后作业(15%)+ 闭卷考试(70%)

参考文献

1.生理学(第8版)(人民卫生出版社,朱大年、王庭槐主编)

授课时间: 星期二, 第3、4节
授课地点: 教2-113
授课周次: 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

授课时间: 星期四, 第3、4节
授课地点: 教2-113
授课周次: 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

版权所有©中国科学院大学

地址:北京市怀柔区雁栖湖东路1号 邮编:101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