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教学

相关链接:

教室安排

课程信息

当前位置: 首页 > 教育教学 > 研究生教育 > 课程信息

科学、技术与社会  14MGX061H

学期:2016-2017学年秋 | 课程属性:公共选修课 | 任课教师:王聪
课程编号: 14MGX061H 课时: 40 学分: 1.0
课程属性: 公共选修课 主讲教师:王聪
英文名称: Introduction to Science Technology and Society

教学目的、要求

预修课程

教 材

主要内容

教学目的:本课程是针对研究生的公共选修课。
众所周知,科学技术已经深刻地改变了人类社会。一方面,科技的发展为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福祉,而另一方面也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如原子弹的爆炸和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的事故。人类如何生产和使用科技这把“双刃剑”是一个重要的问题。作为科技知识的潜在生产者和使用者,理工科学生应该了解科学技术共同体的基本规范,以及科学技术与外部社会的相互作用。
本课程的任务是开拓学生的视野,使理工科学生认识到科学技术是人类活动的产物,意识到遵守科研规范的重要性,了解科学知识的传播过程和技术产品的扩散过程,并进一步反思科学家所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课程主要分为两个部分:1.科学技术共同体——讨论科技人员圈子里的那些事;2.社会中的科学技术——讨论科学技术离开实验室之后的那些事。
(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1)对科学常识有一定了解。
(2)对科学技术与社会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问题有兴趣。
(二)学时数、学分数及学时数具体分配
    学时数:40学时
    学分数:2学分
学时数具体分配: 
序号	教学内容	讲授
1	概论与课程介绍	4学时
2	科学共同体	18学时
3	社会中的科学技术	18学时
合计		40学时
(三)教学方式
    课堂讲授+课堂讨论
(四)考核方式和成绩说明
(1)考核方式:大作业
(2)成绩组成:课堂出勤(占总成绩的10%)+课堂讨论(占总成绩的40%)+结课大作业成绩(占总成绩的50%)
教学内容
    1. 概论与课程介绍
    第一部分:科学共同体
    2.专题一:科学共同体的形成与运行
    3.专题二:中国的科学共同体
    4.专题三:科学技术争论
    5.专题四:科技革命
    6.专题五:不端行为与科学伦理
    7.讨论课:科学家的社会责任
    第二部分:社会中的科学技术
8.专题六:科学技术与经济
9.专题七:技术的社会形成与社会争议
    10.专题八:科学传播
    11.专题九:科技政策的兴起与变革
    12.专题十:中国的科技政策
    13.讨论课:科学知识与地方性知识
推荐教材与参考文献
1.推荐教材:
《科学技术与社会导论》,布里奇斯托克(Bridgstock, M.) 著,刘立等译,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科学技术论手册》,希拉•贾撒诺夫 等著,盛晓明 等译,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
《科学技术与社会概论》,刘啸霆 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参考文献
[1]默顿 著. 鲁旭东,林聚任 译.  科学社会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3 
[2]托马斯•库恩 著. 金吾伦,胡新和 译. 科学革命的结构[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第四版
[3]Peter L. Galison. Image and Logic: A Material Culture of Microphysics [M].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7
[4]布里奇斯托克(Bridgstock, M.) 著,刘立等译.科学技术与社会导论[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5]希拉•贾撒诺夫 等著,盛晓明 等译. 科学技术论手册[M]. 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




    

参考文献

授课时间: 星期四, 第5、6、7节
授课地点: 教1-317
授课周次: 2、3、4、5、6、7、8、9、10、11、12、13、14、15

版权所有©中国科学院大学

地址:北京市怀柔区雁栖湖东路1号 邮编:101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