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教学

相关链接:

教室安排

课程信息

当前位置: 首页 > 教育教学 > 研究生教育 > 课程信息

科学的社会研究  141M4003H

学期:2016-2017学年秋 | 课程属性:专业核心课 | 任课教师:尚智丛
课程编号: 141M4003H 课时: 60 学分: 3.0
课程属性: 专业核心课 主讲教师:尚智丛
英文名称: Social Studies of Science

教学目的、要求

教学目的、要求 
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科学社会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能够正确理解科学中的社会现象,分析科学技术社会运行以及科技与社会互动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本课程面向科学技术哲学、科技管理、科技法学与科技传播学专业学生以及各理工科专业学生开设。

预修课程

教 材

主要内容


预修课程 (略) 
教  材 (略) 
主要内容 
第一章 导论
科学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思想来源、历史发展
第二章 科学社会学研究方法一
研究方案设计、统计调查与实地研究、问卷与访问
第三章 科学社会学研究方法二
引文分析、内容分析、传记-群体研究
第四章 科学知识的社会学研究
索罗金的科学社会学规划、科学的社会和文化背景、中国前近代科学
第五章 科学与经济、军事的相互作用
经济对科学的影响、作为知识财产的科学、科学与军事的相互作用
第六章 科学的规范结构
清教伦理对科学兴起的促进作用、科学的社会规范、科学共同体及其历史演变
第七章 科学的奖励制度
科学发现的优先权、科学奖励制度、主要国家的科学奖励制度
第八章 科学的评价系统
科学评价及其基本模式、科学评价的建制化模式、引文分析与科学评价
第九章 科学共同体的分层结构
分层机制与权威结构、年龄结构、科学家成长规律
第十章 科学知识社会学简介
研究的主要问题、流派与主要观点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教材与主要参考书:
尚智丛:《科学社会学——方法与理论基础》,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罗伯特•默顿:《科学社会学》,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教师简介 (略)

授课时间: 星期二, 第2、3、4节
授课地点: 学1-221
授课周次: 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

版权所有©中国科学院大学

地址:北京市怀柔区雁栖湖东路1号 邮编:101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