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教学

相关链接:

教室安排

课程信息

当前位置: 首页 > 教育教学 > 研究生教育 > 课程信息

大气污染监测技术  083M2001H

学期:2016-2017学年秋 | 课程属性:一级学科普及课 | 任课教师:刘文清等
课程编号: 083M2001H 课时: 40 学分: 2.0
课程属性: 一级学科普及课 主讲教师:刘文清等
英文名称: Atmospheric Pollution Monitoring Technology

教学目的、要求

教学目的、要求
本课程系统地介绍了大气污染监测的原理、方法、技术和标准规范。阐述了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大气污染源在线监测、大气环境现场分析和探测、大气环境遥感、大气污染应急监测、以及大气成分离线分析等技术原理和系统应用;结合大气复合污染综合观测技术集成与应用案例,介绍了大气环境综合立体监测技术系统及应用、大气超级监测站、大气环境监测网以及监测数据综合分析和应用等知识。本课程可作为大气科学和环境科学专业硕士、博士研究生的学科基础课,也可作为地理学、海洋科学专业研究生选修课。教学目的是让学生全面系统了解大气环境监测技术原理、研发进展及其综合应用现状。教学要求学生掌握监测大气污染来源、存在状态及其时空分布的技术手段和仪器原理,掌握大气采样、预处理、实验分析等基本技能和数据分析方法。

预修课程

教 材

主要内容

教学主要内容
第一章  大气污染监测概论 简述大气污染来源、分类及状况、大气污染监测的目的与意义、国内外大气环境质量和污染排放标准现状,重点介绍大气环境污染监测方法与原理。
第二章  大气污染监测技术 介绍大气成分离线分析、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大气污染源在线监测、大气环境现场分析和探测、大气污染应急监测、大气环境遥感、大气边界层探测等技术系统原理和应用知识。 
第三章  大气环境监测技术集成与应用示范  介绍大气环境监测技术集成的作用及其在大气环境监测和特征分析中的应用。

第一章 大气污染监测概论
§1.1大气环境与大气污染
§1.2大气污染物的来源及分类
§1.3 大气环境质量和污染排放标准
§1.4大气污染监测方法
1、	质谱分析方法
2、	色谱分析方法
3、	光谱分析方法
4、	同位素分析法
5、	电化学法
6、	生物方法
7、	MEMS和微纳材料传感器

第二章 大气污染监测技术
§2.1大气成分离线分析技术
1、	大气成分采样和预处理
2、	颗粒物成分分析
3、	痕量气体成分分析
§2.2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技术
1、	大气气态污染物监测技术
2、	大气颗粒物在线监测技术
3、	仪器质控技术
§2.3大气污染源在线监测技术
1、	烟气脱硫监测技术
2、	烟气脱硝监测技术
3、	垃圾焚烧监测技术
4、	流动污染源废气监测技术
§2.4大气环境现场分析和探测技术
1、	大气关键污染物监测技术
2、	大气氧化性(NO3、OH自由基等)检测技术
3、	大气边界层和气象要素探测技术
§2.5大气环境应急监测技术
§2.6大气环境遥感技术
1、	地基遥感
2、	机载遥感
3、	球载遥感
4、	星载遥感
§2.7大气边界层探测技术

第三章  大气环境监测技术集成与应用示范
§2.1大气环境综合立体监测系统及应用
1、	大气环境综合立体监测系统
2、	大气环境监测技术系统应用示范
§3.2区域预警监测网及大气超级监测站
1、	区域预警监测网
2、	大气超级监测站
§3.3国家大气环境监测网建设实践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	盛裴轩、毛节泰等,《大气物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2)	唐孝炎、张远航等, 《大气环境化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3)	Jeanne L. McHale, 《分析光谱》(Molecular Spectroscopy影印本),科学出版社,2003
4)	王之江, 《现代光学技术应用手册》,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0
5)	Pramod Kulkarni, Paul A. Baron , Klaus Willeke, Aerosol Measurement: Principles, Techniques, And Applications, Wiley, 2011
6)	奚旦立主编《环境监测》第三版(实验部分)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7

授课时间: 星期三, 第7、8节
授课地点: 教2-127
授课周次: 2、3、4、5、6、7、8、9、10、11、12

授课时间: 星期五, 第3、4节
授课地点: 教2-125
授课周次: 2、3、4、5、6、7、8、9、10、11、12

版权所有©中国科学院大学

地址:北京市怀柔区雁栖湖东路1号 邮编:101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