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教学

相关链接:

教室安排

课程信息

当前位置: 首页 > 教育教学 > 研究生教育 > 课程信息

人口流动与城镇化讨论班  081M6001H

学期:2016-2017学年秋 | 课程属性:专业研讨课 | 任课教师:刘盛和
课程编号: 081M6001H 课时: 21 学分: 1.0
课程属性: 专业研讨课 主讲教师:刘盛和
英文名称: The Floating Population and Urbanization Seminar

教学目的、要求

本讨论班是为人文地理、区域发展及其相关专业研究生开设的提高班。在同学们掌握了现代人口地理与区域发展的基本概念和分析问题的基本方法后,通过对当前人口流动与城镇化发展的热点问题和前沿进展的自主讨论学习,使其能够对该学科前沿研究领域的某些方面进行较为深入的了解和探讨。

预修课程

现代人文地理、区域可持续发展、城市地理

教 材

主要内容

内容提要: 
第1章 基本理论与研究方法
介绍人口流动与城镇化的基本概念、经典理论、研究方法与常用数据,讨论并确定议题选择与研讨方法,等 
第2章 流动人口的特征与形成机理
包括流动人口的不同类型、数量变化、总体特征、影响因素与形成机理等,探讨“民工荒”的成因与影响等。
第3章 流动人口空间分布与“胡焕庸线” 
包括流动人口的空间分布特征、地域类型与时空演变等,探讨“胡焕庸线”的稳定性与成因等。
第4章 人口流动与新农村建设
包括人口净流出区或负增长区的空间分布、影响因素与区域效应(如留守儿童、老人等)等,探讨人口流动对新农村建设的正效应与负效应等。
第5章 人口流动与城镇化发展
包括流动人口在城镇体系中的分布特征、影响因素与区域效应(如大城市人口膨胀等)等,探讨人口流动对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正效应与负效应等。
 第6章 北京市流动人口增长与京津冀协同发展
以北京市为案例,分析我国特大或大城市的流动人口规模增长、形成原因、总体特征、及对城市发展的影响,探讨我国大城市人口规模失控的成因与对策等 
第7章 人口流动政策与市民化对策
包括户籍管理、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创业就业等方面政策及改革态势,探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对策等。

参考文献

授课时间: 星期五, 第5、6、7节
授课地点: 教2-234
授课周次: 13、14、15、16、17、18、19

版权所有©中国科学院大学

地址:北京市怀柔区雁栖湖东路1号 邮编:101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