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教学

相关链接:

教室安排

课程信息

当前位置: 首页 > 教育教学 > 研究生教育 > 课程信息

资源科学纲要  081M1006H

学期:2016-2017学年秋 | 课程属性:一级学科核心课 | 任课教师:封志明等
课程编号: 081M1006H 课时: 50 学分: 3.0
课程属性: 一级学科核心课 主讲教师:封志明等
英文名称: Essentials of Resource Science

教学目的、要求

《资源科学纲要》是自然资源学研究生的专业核心课程。主要从总论、分论、专论开展教学内容。总论系统讲述资源科学的学科体系与研究内容、科学思想与基本概念、理论基础与方法论,扼要阐明了资源科学研究的框架体系。分论重点阐释部门资源学的主要研究领域,从气候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矿产资源、能源资源、海洋资源等几种地球圈层资源和现代化资源出发,分门别类地讲述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及其评价问题。专论从资源物理、资源地理、资源生态、资源经济与资源管理角度,讲述资源综合分支学科的理论基础、主要领域与研究内容。最后,从资源安全和生存空间的角度系统讨论了国家和地区的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的问题,以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资源科学的研究领域。

预修课程

教 材

封志明,《资源科学导论》(院研究生教材),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主要内容

主要内容 
第一章 绪论:资源科学
资源科学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与主要任务;资源科学的学科体系与研究特点;资源科学研究的缘起与发展;关于资源科学若干问题的讨论。
第二章 资源科学研究的相关理论基础
物质循环规律与能量流动规律、地域分异规律与自然节律、生态资源优化定律与若干资源经济学原理,及其在资源科学研究中的意义。
第三章 资源科学研究的方法论
资源科学的思维方法、具体操作方法、定量化方法与资源信息系统方法,特别介绍若干自然资源评价的理论与方法。 
第四章 资源科学研究的概念框架
自然资源的定义与内涵,自然资源的属性与意义,自然资源的分类与特征,自然资源的地位与作用,关于自然资源若干科学问题的讨论。
第五章 地球圈层资源
气候资源与气候生产力(大气圈),水资源与水资源承载力(水圈),土地资源与土地资源承载力(土圈),生物资源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生物圈),矿产资源与矿产资源度量及评价(岩石圈)。
第六章 几种重要的现代化资源
能源资源与能源环境效应,海洋国土观与海洋资源利用
第七章 资源物理:自然资源熵与资源系统能值分析
自然资源熵与资源物理研究,能量观的由来与发展,能量原理与资源系统,能值分析的理论与方法。
第八章 资源生态:自然资源系统生态价值评估与空间占用分析
资源生态观与基本生态因子,自然资源系统生态价值评估的理论与方法,生态空间占用分析的方法与案例,资源生态学研究的主要问题。
第九章 资源经济:自然资源价值与自然资源核算
资源经济观与供求平衡分析,自然资源价值论与资源价格计量,自然资源核算的理论与方法,资源经济学研究的主要问题。
第十章 资源管理:资源管理模式与资源法律制度
资源管理的基本问题,资源管理体制与资源管理模式,资源管理的主要法律制度,中国资源管理与立法的实证分析。
第十一章 资源安全:资源安全评价与国家资源安全
资源安全观,资源安全研究的由来与发展,资源安全因素与评价指标,主要战略性资源安全与中国资源安全案例分析。
第十二章 生存空间: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
生存空间研究的由来与发展,生存空间概念及其框架模型,生存空间的相对性度量及其拓展途径。

参考文献

主要参考书
(1)中国自然资源丛书编委会,《中国自然资源丛书(总论)》,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6
(2)孙鸿烈主编,《中国资源科学百科全书(总论部分》,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0

授课时间: 星期二, 第5、6、7节
授课地点: 教2-218
授课周次: 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

版权所有©中国科学院大学

地址:北京市怀柔区雁栖湖东路1号 邮编:101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