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教学

相关链接:

教室安排

课程信息

当前位置: 首页 > 教育教学 > 研究生教育 > 课程信息

现代自然地理学  081M1003H

学期:2016-2017学年秋 | 课程属性:一级学科核心课 | 任课教师:郑度等
课程编号: 081M1003H 课时: 54 学分: 3.0
课程属性: 一级学科核心课 主讲教师:郑度等
英文名称: Modern Physical Geography

教学目的、要求

本课程为地理学各专业研究生的学科基础课,同时也可作为环境、生物等相关专业研究生的选修课。课程采用专题讲座的形式,重点围绕陆地表层格局、自然地理过程和环境变化等关键问题,介绍现代自然地理学的研究方法、最新研究进展和前沿领域。使学生了解当前国内外自然地理学研究所关注的重大科学问题、热点领域、研究动态和发展趋势,掌握自然地理学和地球系统科学的有关理论和方法,为今后在地理学、生态学、资源环境领域的研究工作打下基础。

预修课程

自然地理学或地貌、水文、气象气候、植物地理、土壤地理等大学课程

教 材

主要内容

内容提要:
一、概论	
    1、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内容、学科分支与前沿领域
   	2、全球变化中的地理学问题  
	3、自然地理学的基本理论与研究方法
二、自然地理要素与过程	
    4、自然环境的组成要素与空间差异
    5、陆地表层的能量基础与水热交换
	6、水土流失与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7、山地灾害过程与形成机制
三、自然环境变化
	8、全球变化与地球系统科学
	9、土地利用与土地覆被变化
	10、青藏高原的环境演化与分异
	11、气候变化及其影响与适应
四、陆地表层格局与动态
	12、自然地域系统
	13、陆地表层格局对全球变化的响应
五、自然环境保护与利用
	14、生态服务地理学
	15、土地生产潜力与人口承载力
	16、山地资源与坡地改良利用
	17、土地退化/荒漠化与防治
	18、自然灾害风险与规避

参考文献

主要参考书:
(1)	Chorley, R.J. and Kennedy, B.A., Physical geography: A systems approach, Prentice-Hall, London, 1971.
(2)	Slaymaker O. and Spencer T., Physical geography and global environmental change, Longman, New York,1998.
(3)	蔡强国、王贵平、陈永宗,《黄土高原小流域侵蚀产沙过程与模拟》,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
(4)	陈泮勤等译,《地球系统科学》,北京:地震出版社,1992.
(5)	傅小锋, 邵宇宾. 基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M]. 科学出版社, 2012. 
(6)	高名修. 晚新生代地壳构造运动研究[J]. 地质力学学报, 2008, 14(4):295-319.
(7)	韩渊丰. 中国区域地理[M]. 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
(8)	胡焕庸, 张善余. 中国人口地理(上册)[M]. 上海: 华东师大出版社, 1985.
(9)	胡焕庸. 论中国人口之分布--附统计表与密度图[J]. 地理学报, 1935, (2): 33-74.
(10)	黄秉维、郑度、赵名茶等著,《现代自然地理》,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
(11)	黄汲清, 任纪舜, 姜春发, 等. 中国大地构造基本轮廓[J]. 地质学报, 1977, 51(2): 117-135.
(12)	黄汲清. 中国地质构造基本特征的初步总结[J]. 地质学报, 1960, 40(1): 1-37.
(13)	黄廷林, 马学尼. 水文学[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6.
(14)	李炳元, 潘保田, 程维明, 等. 中国地貌区划新论[J]. 地理学报, 2013,68(3):291-306.
(15)	李锦轶, 中国大陆地质构造的主要特征. 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 2014:2072-2073. 
(16)	刘宝元、谢云、张科利,《土壤侵蚀预报模型》,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17)	刘纪元, 匡文慧, 张增祥等. 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中国土地利用变化的基本特征与空间格局[J]. 地理学报, 2014, 69(1):3-14.
(18)	刘纪远. 中国资源环境遥感宏观调查与动态[M]. 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6.
(19)	陆大道, 樊杰, 刘卫东, 等. 中国地域空间、功能及其发展[M]. 北京:中国大地出版社.2011. 
(20)	孙鸿烈、郑度,《青藏高原形成演化与发展》,广州: 广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8.
(21)	汤奇成, 熊怡, 等.中国河流水文[M]. 科学出版社, 1998.
(22)	王鸿祯, 莫宣学. 中国地质构造述要[J]. 中国地质, 1996, 8: 4-9.
(23)	王瑞璞, 杨魁孚. 中国人口问题纲要[M]. 中国人口出版社, 1998.
(24)	吴传钧. 中国土地利用[M]. 科学出版社, 1994.
(25)	吴正. 现代地貌学导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26)	伍光和、田连恕、胡双熙、王乃昂,自然地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7)	熊怡, 张家桢, 等.中国水文区划[M]. 科学出版社, 1995.
(28)	杨云彦. 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M]. 中国经济出版社, 1999.
(29)	叶粟如. 中国自然地理总论[M]. 商务印书馆, 1959.
(30)	尤联元, 杨景春. 中国地貌[M]. 北京:科学出版社. 2013.
(31)	张建云、李纪生等译,《水文学手册》,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32)	张景华, 封志明, 姜鲁光. 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分类系统研究进展[J]. 资源科学, 2011, 06:1195-1203.
(33)	张善余. 人口地理学概论[M].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3.
(34)	赵松乔等,《现代自然地理》,北京:科学出版社,1991.
(35)	郑度. 中国生态地理区域系统研究[M]. 商务印书馆, 2008.
(36)	郑芳顺, 于天福. 知识手册(上册)[M]. 国际文化出版中心, 1999.
(37)	中山大学、兰州大学、南京大学、西北大学、北京大学地理系,《自然地理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78.
(38)	朱风岐. 中国反贫困研究[M]. 中国计划出版社, 1996

授课时间: 星期三, 第5、6、7节
授课地点: 教2-201
授课周次: 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

版权所有©中国科学院大学

地址:北京市怀柔区雁栖湖东路1号 邮编:101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