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教学

相关链接:

教室安排

课程信息

当前位置: 首页 > 教育教学 > 研究生教育 > 课程信息

区域可持续发展理论与实践  081M1002H

学期:2016-2017学年秋 | 课程属性:一级学科核心课 | 任课教师:刘毅等
课程编号: 081M1002H 课时: 60 学分: 4.0
课程属性: 一级学科核心课 主讲教师:刘毅等
英文名称: Theories and practices of region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教学目的、要求

本课程为地理学学科各专业研究生的专业核心课。课程在系统介绍区域可持续发展理论基本框架的同时,结合影响我国当代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大理论问题和实践活动,重点阐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主要要素与问题判断方法,介绍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的最新进展和前沿领域。从理论、方法和实践三个层次组织教学内容。理论层次的主要内容包括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新因素及其作用机理等。方法论的内容侧重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问题诊断。实践内容重点是我国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态势、近期重大区域可持续发展问题、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等。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在了解和掌握区域可持续发展基本理论基础上,初步形成分析中国区域可持续发展实际问题的能力,了解国际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趋势与前景。

预修课程

经济地理学、区域分析原理与方法、区域与城市经济学等大学课程

教 材

主要内容

第一部分: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基础与内涵
第一讲 导论 (刘毅)
第二讲 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论(刘毅)
第三讲 世界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态势与国别比较(刘毅)
第四讲 中国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态势与主要问题(刘毅)

第二部分: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与作用机理
第一讲  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要素体系——人地关系与区域可持续发展(刘毅)
第二讲:人口与区域可持续发展(刘慧)
第三讲:能源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马丽)
第四讲:工业化与区域可持续发展(马丽)
第五讲:经济全球化与区域可持续发展(马丽) 
第六讲:城镇化与区域可持续发展(陈明星)
第七讲:区域差异与区域可持续发展(刘慧)
第八讲:区域治理与区域可持续发展(陈明星)

第三部分  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价方法及应用
第一讲 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及方法模型(徐勇)
第二讲 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综合评价方法(徐勇)
第三讲 不同类型区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实践(徐勇)

第四部分  典型区域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第一讲  贫困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刘慧)
第二讲  城市群地区的可持续发展(陈明星)
第三讲  工矿地区的可持续发展(马丽)

第五部分: 生态文明下的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模式与走向(陈明星)

参考文献

授课时间: 星期三, 第5、6、7节
授课地点: 教2-418
授课周次: 2、3、4、5、6、7、8、9、10、11、12

授课时间: 星期五, 第5、6、7节
授课地点: 教2-418
授课周次: 2、3、4、5、6、7、8、9、10、11、12

版权所有©中国科学院大学

地址:北京市怀柔区雁栖湖东路1号 邮编:101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