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教学

相关链接:

教室安排

课程信息

当前位置: 首页 > 教育教学 > 研究生教育 > 课程信息

高等构造地质学  072M4014H

学期:2016-2017学年秋 | 课程属性:专业核心课 | 任课教师:侯泉林等
课程编号: 072M4014H 课时: 80 学分: 5.0
课程属性: 专业核心课 主讲教师:侯泉林等
英文名称: Advanced Structural Geology

教学目的、要求

本课程为构造地质学专业硕士和博士研究生的核心课程。课程适当浓缩了传统构造地质学教科书的基础知识部分,重点增加了当前国际固体地球科学研究前沿问题所需要的新知识内容,介绍了一些当前国际、国内研究热门课题的新观点、新理论和新概念,增加了部分实用知识内容和研究实例讨论,并尽量使狭义构造地质学知识向固体地球科学的相关学科进行扩展和衔接,同时注重培养研究生实际工作能力和创新思维,使之熟悉当今构造地质学研究的前沿,为培养跨学科人才打好知识基础。主要内容包括四个方面:板块构造基本理论;构造地质学专题;定量研究构造变形的基本方法-岩石有限应变测量基础;碰撞造山带基本理论和实例分析。
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掌握现代构造地质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研究方法,并能解决实际构造地质问题,为将来开展固体地球科学研究工作打下基础。

预修课程

普通地质学 构造地质学 岩石学

教 材

1. Haakon Fossen, 2011, 2012, Structural Geolog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 朱志澄主编 1999后, 构造地质学。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3. Twiss R.J., Moores E.M.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Davis), 2007, Structural Geology (2nd Edition). New York: W.H. Freeman & Company. 4. Davis J. H. and S. J. Reynolds, 1996, Structural Geology of Rocks and Regions, John Wiley and Sons, INC., New York. 5. McClay K.K. 1992, Thrust Tectonics. 6. Passchier C.W., Trouw R.A.J., 2005, Microtectonics, 2nd, Revised and Enlarged Edition, Springer Berlin, Heidelberg, New York. 7. Hobbs B.E., Means W.D. and Williams P.F., 1976, An Outline of Structural Geology, John Wiley and Sons, Inc., Canada. 刘和甫 吴正文等译, 1982, 构造地质学纲要, 石油工业出版社.。 8. Ramsay J. G., Huber M.I., 1987, Modern Structural Geology, Volume 2 Folds and Fracture. 徐树桐译,1991,现代构造地质学方法,第二卷 褶皱和断裂,地质出版社。

主要内容

第一章  绪论(2学时)
第二章  板块构造学基础(9学时)
1.板块构造的基本特征
2.板缘构造特征
3. 板内构造特征
第三章  构造形迹与成因-几何学与运动学(4学时)
1. 岩石破裂准则(重点讲授最大有效力矩准则)
2. 线理: 类型,成因,a线理和b线理
3. 劈理:破劈理,褶劈理,板劈理,片理;成因分析
4. 节理:类型,成因,与其它构造关系 
第四章 岩石有限应变测量基础(4学时)
1.基本原理
2.常用测量方法
3.应用实例
第五章 构造岩基本问题(2学时)
1. 概念
2. 构造岩类型
3. 构造岩特征
第六章 逆冲推覆构造(3学时)
1.几何结构:叠瓦式(前展式和后展式),双冲构造(duplex)
2.组合型式: 背冲,对冲,楔冲; 倾向腹陆式双冲构造(hinterland-dipping duplex), 背形堆垛构造(antiform stack duplex), 倾向前陆式双冲构造(foreland-dipping duplex)
3. 逆冲作用控制下的褶皱作用:断湾褶皱,断展褶皱,断滑褶皱,及其构造环境
4. 逆冲推覆构造发育的主要构造环境
第七章 韧性剪切带(3学时)
1. 基本类型和几何特征
2. 糜棱岩的特征和鞘褶皱
3. 剪切指向的判定和总位移量的测定
第八章 伸展构造和变质核杂岩(4学时)
1.伸展构造类型
2.低角度正断层发育机理
3.拆沉作用
4.变质核杂岩
5.伸展构造发育的大地构造背景 
第九章 走滑构造与转换断层(2学时)
1. 走滑断层特征和类型
2. 走滑断层不同部位的应力状态
3. 走滑拉分盆地、走滑挤压盆地、花状构造、牵引构造
4. 走滑断层与转换断层的区别 
第十章 造山带的概念及其构造分析(6学时)
1.造山带的概念与成因类型
2.造山带构造样式与大地构造相
第十一章 造山带的构造解析与实例分析(18学时,林伟负责。考试3学时)
1. 超高压造山带的形成与演化
2. 中亚巨型增生型造山带的构造特点及成因规律

参考文献

1.	李春昱,2004,板块构造论文集。地质出版社,北京。
2.	Hamblin W.K., Christiansen E.H., 2001(9th edition), Earth’s Dynamics Systems. Upper Saddle River, New Jersey.
3.	单文琅,宋鸿林,傅昭仁,仁建业,1991,构造变形分析的理论方法和实践。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4.	许志琴,1984,地壳变形与显微构造,地质出版社。 
5.	朱志澄,1989,逆冲推覆构造,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6.	Burg J.P. and Ford M., 1997, Orogeny Through Time. Geological Society, London
7.	Condie, K.C. 1997, Plate Tectonics and Crustal Evolution. 4th Edition. Boston : Butterworth Heinemann. 
8.	肖序常,李廷栋,2000,青藏高原的构造演化与隆升机制。广东科技出版社,广州。
9.	侯泉林,李培军, 李继亮 著,1995,闽西南前陆褶皱冲断带,地质出版社 北京。
10.	陈海泓,侯泉林,肖文交, 1999,中国碰撞造山带研究。海洋出版社,北京。
11.	有关的国内外学术期刊(Journal of Structure Geology; Tectonics; International Geology Review;Tectonophysics;J. Geophys. Res.(JGR);Gondwana Research ;Asia Geology;EPSL; Nature; Science)

授课时间: 星期二, 第5、6、7节
授课地点: 教1-406
授课周次: 2、3、4、5、7、8、9、10、11、12、13、14、15、16

授课时间: 星期四, 第5、6、7节
授课地点: 教1-406
授课周次: 2、4、5、7、8、9、10、11、12、13、14、15、16

版权所有©中国科学院大学

地址:北京市怀柔区雁栖湖东路1号 邮编:101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