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教学

相关链接:

教室安排

课程信息

当前位置: 首页 > 教育教学 > 研究生教育 > 课程信息

微生物生态学  061M5028H

学期:2016-2017学年秋 | 课程属性:专业普及课 | 任课教师:郭良栋等
课程编号: 061M5028H 课时: 40 学分: 3.0
课程属性: 专业普及课 主讲教师:郭良栋等
英文名称: Microbial Ecology

教学目的、要求

本课程重点介绍微生物生态学的基本概念、理论与假说、以及研究主题与研究现状;微生物的经典分离培养、生理生化、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以及环境微生物宏基因组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微生物与植物、人、动物和环境的互作机制;微生物多样性和群落组成的分析模型;不同生态系统中微生物多样性的分布格局与维持机制,微生物种群与群落的动态演替规律;微生物对全球气候变化和外来植物入侵的响应与调节机制;微生物在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污染物降解以及污染环境修复的作用;微生物在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多样性维持、演替过程、以及干扰或破坏生态系统的植被恢复与重建过程中的作用。本课程旨在使研究生掌握微生物生态学的基本原理与研究方法,以及微生物生态学的最新研究进展与重点发展领域,为从事微生物生态学研究打下基础。

预修课程

微生物学、生态学、环境科学专业研究生

教 材

参考书: N. J. Dix, J. Webster. Fungal Ecology, Springer, 1995 L. L. Barton, D. E. Northup. Microbial Ecology, Wiley-Blackwell, 2011 医学微生态学,李兰娟主编,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

主要内容

前言(3学时,教师:郭良栋)
			1、微生物生态学研究历史、研究主题和研究意义
				1.1微生物生态学发展简介
				1.2基本概念、理论与假说
				1.3微生物生存策略与环境适应性
				1.4微生物生态学研究现状与意义
第一部分:微生物检测技术与分析方法(3学时,教师:郭良栋)
			2、传统技术
				2.1分离培养方法
				2.2直接观测方法
			3、生理生化技术
				3.1 Biolog方法
				3.2 PLFA方法
				3.3麦角固醇方法
			4、分子生物学技术
				4.1 G+C含量测定方法
				4.2 DNA杂交方法
				4.2 DNA指纹图谱方法
				4.3 DNA克隆文库测序方法
				4.4 DNA高通量测序方法
				4.5宏基因组生物信息分析方法
			5、生态学统计分析模型
				5.1多样性统计分析方法
				5.2群落组成统计分析方法
第二部分:微生物驱动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3学时,教师:戴欣)
			6、基本元素循环
			7、大量元素循环
			8、微量元素循环
			9、环境污染物的转化与降解
第三部分:水域微生物生态学(9学时,教师:戴欣)
		10、海洋生态系统
			10.1微生物种群与群落结构
			10.2微生物分布格局及维持机制
			10.3微生物耐受极端环境的机制
			10.4微生物生态功能
			11、内陆水系生态系统
				11.1微生物种群与群落结构
				11.2微生物分布格局及维持机制
				11.3富营养化与蓝藻水华发生机制
				11.4微生物耐受极端环境的机制
				11.5微生物生态功能
第四部分:人体与动物微生物生态学(9学时,教师:王琳淇)
		12、人体生态系统
			12.1共生微生物起源及协同进化
			12.2微生物宏基因组学研究进展
			12.3微生物与人体营养代谢关系
			12.4微生态调控人类健康生物学机制
			12.5微生态干预策略与应用前景
		13、动物生态系统
			13.1肠道微生物多样性及共生机制
			13.2微生物与昆虫社会性及昆虫灾害控制
			13.3微生物与寄主物种灭绝的风险评价
			13.4微生物-环境-宿主的三者互作关系
第五部分:陆地微生物生态学(9学时,教师:郭良栋)
14、植物生态系统
	14.1植物共生菌、内生菌、表生菌和寄生菌
	14.2微生物多样性分布格局及维持机制
	14.3微生物种群和群落结构演替
	14.4微生物在植物生态系统演替过程中的作用
			15、土壤生态系统
				15.1微生物种群和群落结构演替
				15.2微生物多样性分布格局及维持机制
				15.3微生物对污染土壤的修复作用
				15.4微生物在土壤中的物质循环作用
16、大气生态系统
	16.1微生物群落结构
	16.2微生物多样性分布格局
17、微生物生态网络
	17.1网络生物学的发展
	17.2微生物功能网络结构
	17.3菌根共生网络结构
第六部分:全球变化微生物生态学(2学时,教师:郭良栋)
		18、微生物与全球气候变化的关系
			18.1气候变化对微生物的影响
			18.2微生物对气候变化的调节功能
		19、微生物与外来入侵植物的关系
			19.1外来植物入侵对微生物群落及功能的影响
			19.2微生物对外来植物入侵的调节机制
		
考试(2学时)
教学方式: 90 % 课堂授课 + 10 % 研讨
考核方式:闭卷考试(90%)+ 考勤(10%)

参考文献

授课时间: 星期五, 第5、6、7节
授课地点: 教2-205
授课周次: 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

版权所有©中国科学院大学

地址:北京市怀柔区雁栖湖东路1号 邮编:101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