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教学

相关链接:

教室安排

课程信息

当前位置: 首页 > 教育教学 > 研究生教育 > 课程信息

认知科学与脑成像  061M5016H

学期:2016-2017学年秋 | 课程属性:专业普及课 | 任课教师:陈霖等
课程编号: 061M5016H 课时: 40 学分: 3.0
课程属性: 专业普及课 主讲教师:陈霖等
英文名称: Cognitive Science and Brain Mapping

教学目的、要求

认知神经科学具有大跨度学科交叉的特点,学习认知科学涉及认知和心理的不同层次,极为困难的问题,涉及心理科学研究人类认知与心理世界特有的、超越直觉的概念和研究范式。希望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让学生能像认知科学家那样思考,为从事认知科学研究做好准备。
首先、通过学习“脑与认知科学”演化的历史,认识到认知神经科学作为一个新兴的独立学科,和生理心理学、神经科学、认知心理学,神经心理学等其它相关科学的相互交叉重叠的关系;同时,“脑与认知科学又有其独特的核心概念、基本原则和科学方法论。其次,学习了解认知功能的物质基础——神经系统的相关基础知识。进一步,学习掌握认知神经科学的研究方法,深刻体会:理论(计算)模型在认知科学中的重要性;认知科学研究对象和研究手段的多样性,以及多样性的研究手段各自的复杂性和相互之间的互补性。最后、以广阔的视野,全面系统地学习认知科学前沿的理论进展和实验证据。涉及的多层次的研究领域:从感觉、知觉,注意,记忆,学习,到情绪、语言和社会认知。

预修课程

教 材

《认知神经科学:关于心智的生物学》,周晓林、高定国等译,2011年,中国轻工业出版社英文原版书名Cognitive Neuroscience: The Biology of the Mind (3rd Edition).原作者【美】Michael S. Gazzaniga, Richard B. Ivry, George R. Mangun.

主要内容

内容提要:
前言(2学时,教师:陈霖)
1、        认知神经科学简史(2学时)
1.1 历史的视角
1.2大脑的故事
1.3心理学的故事
第一部分:认知的神经基础(4学时,教师:周可)
2、        细胞机制与认知(2学时)
2.1神经系统的细胞
2.2神经信号
2.3突触传递
3、        神经解剖和发展(2学时)
3.1神经解剖
3.2神经系统的大体解剖和功能解剖
3.3神经系统的发育
3.4神经系统的可塑性

第二部分:认知神经科学研究方法(10学时,教师:陈霖4,5.1,刘祖祥5.3,5.4,5.6、周可5.5、周天罡5.2)
4、        认知心理学研究方法(2学时)
4.1 什么是认知心理学
4.2 计算建模
4.3 适用于动物的实验技术
4.4 神经心理学
5、        脑成像技术
5.1认知科学与脑成像的关系(1学时)
5.2 磁共振成像在认知科学上的应用(2学时)
5.3 EEG/ERP在认知科学上的应用(1学时)
5.4 MEG在认知科学上的应用(1学时)
5.5 TMS在认知科学上的应用(1学时)
5.6 多种方法相结合(2学时)
第三部分:多领域多层次的认知科学(22学时,教师:陈霖6,7、周可10,11,13、周天罡9,12,14,刘祖祥8,15,16)
6、      感觉和知觉(2学时)
6.1听知觉
6.2嗅知觉
6.3味知觉
6.2躯体知觉
6.1视知觉
6.2多通道知觉
7、      物体识别(2学时)
7.1视知觉的两条皮质通路
7.2物体识别的计算问题
7.3 物体识别困难
7.4 面孔知觉
7.5 物体识别的双系统模型
7.6 视知觉、表象和记忆之间的关系
8、      运动控制(2学时)
8.1运动系统的结构
8.2运动控制中的计算问题
8.3 运动通路的生理学分析
8.4 运动的执行和计划
8.5 运动系统的功能分析以及运动障碍
9、      学习与记忆(2学时)
9.1学习与记忆的理论
9.2记忆和大脑
9.3 学习与记忆的细胞基础
9.4 面孔知觉
9.5 物体识别的双系统模型
9.6 视知觉、表象和记忆之间的关系
10、      情绪(2学时)
10.1情绪的认知神经科学
10.2情绪加工的神经系统
11、      语言(2学时)
11.1语言理论
11.2语言和语言障碍的神经心理学
11.3 语言的神经生理学
12、      大脑半球特异化(2学时)
12.1大脑组织的原则
12.2两半球如何交流
12.3 大脑半球特异化
12.4 两半球特异化的多重证据
12.5 大脑哪些功能是偏侧化的
12.6 大脑半球特异化的个体差异
13、      注意与意识(2学时)
13.1注意的理论模型
13.2注意和选择性知觉的神经机制
13.3 注意的神经学和神经心理学
13.4 关于注意和觉知的模型
14、      认知控制(2学时)
14.1额叶的子区域
14.2外侧前额叶皮质和工作记忆
14.3 前额叶皮质和其它类型的记忆
14.4前额叶皮质的成分分析
14.5 目标导向行为
14.6 自上而下的认知控制
14.7 保证目标导向行为的成功
15、      社会认知(2学时)
15.1自我知觉和自我知识
15.2对他人的知觉
15.3 汇合自我知觉和他人知觉
15.4 社会知识
16、     进化的观点(2学时)
16.1大脑的进化
16.2首要原则
16.3 比较法
16.4 适应与大脑
16.5 人类大脑组织的进化

考试(2学时)

教学方式:90 % 课堂授课+ 10 % 研讨/实习/论文
考核方式:课后作业(20%)+ 考勤(10%)+课堂笔记(10%)+ 闭卷考试(60%)

参考文献

参考书:
实验心理学第三版朱滢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4

授课时间: 星期一, 第5、6、7节
授课地点: 教2-318
授课周次: 2、4、5、6、7、8、9、10、11、12、13、14、15、16

授课时间: 星期五, 第5、6节
授课地点: 教2-318
授课周次: 3、4、5、6、7、8、9、10、11、12、13、14、15、16

版权所有©中国科学院大学

地址:北京市怀柔区雁栖湖东路1号 邮编:101408